巧遇有機誌蕭總

今天到台中的有機園總公司演講,巧遇有機誌的蕭總經理,相談甚歡,彼此理念相當一致。

雖然談話當中,有很多慕名者前來要求簽名,使談話頻頻中斷,但還是和蕭總聊了一些話題。例如談到網友希望我做產品評鑑,蕭總也相當認同,並舉出德國的例子,我也舉出美國Consumer Report的例子。

談到產品評鑑,理想雖高,但在台灣實行,卻有非常大的難關需要克服。由於台灣人民的習性使然,導致雖然民眾想看評鑑,但廠商卻會百般阻撓。曾經有三位學者客觀評鑑某一廠商,結果反被廠商惡鬥,下場悽涼。

很簡單的邏輯是,被評好的廠商固然高興,但被評壞的廠商,你要如何讓他服氣,你要如何確保他不來批鬥你? 蕭總也是認為,評鑑陣容需要相當堅強,就像德國的例子,但我覺得,德國人是個實事求是的民族,如果被評不好,會接受並改善,做到好為止,但是台灣人有這種雅量嗎? 選舉時互揭瘡疤、惡意中傷,國會裡的口水戰與肢體衝突,商業同業間的明爭暗鬥,在在都反映出來台灣社會的複雜性。難怪蕭總說,台灣的商業間處處崇尚<以和為貴>,意思是<盡量要避免得罪別人>,因為稍微不小心,就會得罪別人,引起很大的反彈。所以,可以說人好話,卻不能說人壞話。那這樣要如何客觀評鑑呢? 如何才能區分出來各個品牌的優缺點? 如何下評語? 這真是一門學問。

有深度的評鑑,除了分項評比講解之外,還常常需要用到計分,最後根據總分來排名,如此就會有分數有名次,好像以前台灣中小學考月考、期末考一樣。所以,排名在後面的廠商,會有何反應? 最近幾年,中國車蓬勃發展,在非洲賣得很好,記得前幾年,首度參加德國車展的評比,結果不但排名是最後一名,而且是總得分是非常離譜的低,破有史以來的低分紀錄。這是可預料得到結果,德國車在世界上是著名的好,例如BENZ、BMW、AUDI、W、、、等等,而大陸製的東西目前還是比較粗糙。我佩服大陸車廠的勇氣。

他也提到英國政府如何幫助有機農業的發展,並且計劃在幾年後,希望英國的有機農業佔總農業的40%。反觀台灣政府的作為,真是令人汗顏。

提到有機產業的發展,在歐美,各廠商之間是互相扶持,技術互相分享,但是台灣卻普遍存在<家傳秘方>的觀念,不管是經營秘辛,或是專業技術,都是私自珍藏,不輕易分享,唯恐被別人學去了,回過頭來,把自己吃掉。所以,在台灣,有機產業的發展,進步得相當緩慢,因為每個人都在摸索,不願分享。我對此深有同感,不只是有機產業,各行各業都有可能如此。有機誌是華人第一本有機雜誌,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有機雜誌。創辦才一年多,它所堅持的理想令人敬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