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蜜秋颱/高級社區變泥池 木柵山區土石崩

陳博士按: 薔蜜颱風登陸台灣,由於昨天下午我人在台北車站附近,親眼見到她的威力。招牌在空中飛來飛去,突然間一個燒金紙的鐵蓋子從天而降,差點砸到人。走廊下的行人紛紛躲進大樓裡,或躲在柱子後面,不是怕雨淋透衣服(因為早就濕了),而是怕空中飛下的東西。從這一個大樓要到下一個大樓,必須要非常機靈,採取衝鋒陷陣的方法,好幾次才衝不到兩步就退回來,因為風實在太大了,人會被吹倒,在新光三越大樓由於有大樓風這種現象更嚴重。好似躲防空警報,又好像戰爭場面。一直衝到捷運地下街,才安定下來。

如果地球持續暖化,在公元2040年之後,地球上的氣候會變得劇烈,到時的大風、大雨、赤熱、嚴寒將非常普遍,颱風也會加劇。人類變得要去適應惡劣的環境,除非全人類現在積極防止暖化。

新聞上播出許多地區淹水與土石流的消息。我認為,地震、颱風雖是天災,但是造成房屋倒塌、淹水、土石流卻是人禍。房子如果耐震,就不會倒塌。下水道如果舒暢,就不會淹水。山坡地水土保持做得好,就不會土石流。房子結構要耐震、下水道與水土保持要監督得好,都是政府的責任。另外有地質學家說,台灣之所以最近常有土石流與走山的事件,是因為地質不穩,而地質不穩的原因是地層下陷,地層下陷的原因是因為地下水被濫用。據統計,台灣用水量的11%是抽取地下水,通常是工廠所為。地下水是屬於地層的一部份,不能隨便濫用。確實的情況,大家可以上網搜尋一下台大地質系的研究報告。

我很少看電視,但今天因為颱風天,演講取消,在家休息,順便看一點電視。看公視的<用心看世界>,我覺得三位評論家講得很有道理,我不曉得他們是藍是綠,但是對於毒奶粉事件、廬山旅館被沖走、危橋事件、電價與原物料不隨國際降價、以及其他最近的消息,都有很精闢的見解,甚至有具體的建議,而不是口水戰,也不是情緒化的攻擊。如果我是總統或是政府首長,我會聘請這些評論家作為政策顧問。如果不聘請他們,至少也要把這些節目錄製起來,反覆思索,作為施政或應變的參考。

在上位者,最容易被冠以<不食人間煙火>的帽子,因此,乾隆多次微服出巡,蔣經國也常下鄉視察。下鄉的目的是在傾聽民意,體會民間疾苦。如今,媒體發達,許多民意其實已經透過電視、報章雜誌,傳達出來,我認為,政府應該有專人去蒐集媒體的聲音,整理歸納,適時傳遞給單位主管知悉。

政府應該上緊發條、發揮魄力,不要敷衍、作秀、拖延、踢皮球、或是懦弱。例如,廬山旅館被大水沖走,引起人命與財產的損失,除了慰問之外,更應該積極遷移這些旅館,因為這些旅館建在河床上,根本就是不對,這是法律上面所謂的<毒樹理論>。違建所造成的傷亡,按照毒樹理論而言,不該同情。而政府放任這些河床上的違建形成一個聚落,甚至變成知名觀光景點,更是政府的錯。政府部門有多少土木技師、建築師、水土保持專家,老早就知道在河床上的廬山旅館遲早會被沖走,卻又放任他們一直營業,這是為什麼?

我覺得政黨輪替雖然是民主的表現,但卻也造成不少缺失,例如施政看得不夠長遠,反正四年之後可能就要輪替了。最糟糕的,是上位者太重視選票,不但耗費太多時間在拉票,甚至不敢得罪選民。如此一來,有些施政就下不了手。施政就如開刀,該切就切,該打針就打針,如果東怕西怕,就沒法表現。政治獻金在台灣是合法的,請問如果拿了財團的政治獻金,礙於情理,你敢找該財團開刀嗎? 所以,在台灣當官是非常難的,動輒得咎。我覺得有時政府的施政,是該割不割,不該割又亂割,導致毒瘤未除,但卻又滿身刀傷,讓人不禁懷疑施政的背後是否還有文章。

由於上次辛樂克颱風沖斷了后豐大橋,造成數條人命的損失,才引起大家注意原來全台有188座危橋,其中50座需要重建。台灣人普遍沒有危機意識(造成意外事故頻傳),政府對危橋的處理方式也是如此。試想,每天有幾十萬人車在危橋上通過,哪天塌下來,就看誰剛好倒楣路過。結構技師或是學者專家早已發出警告,但政府由於經費不足,而遲遲沒有行動。地方政府推給中央,中央推給地方。也沒封橋,也沒維修。

政府機關比起私人企業,先天上就有許多缺點,例如冗員較多、人事複雜、公文繁複、應變力差、向心力弱、切身感差、、、、等等。即使某主管想要為國為民一展身手,他也要懂得如何應付上司與同儕,才能有基本的舞台,否則能力太強的人說不定會受到排擠。總之,公家機關需要的人才要比私人企業優秀才行,而且要有強烈的愛國心。

在現在這個時候,政府主管除了上述的能力之外,更需要有足夠的魄力,以及<豁出去>的決心。什麼是<豁出去>的決心? 就是不管新政策會得罪哪些商家或選民,或是會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堅持在四年任期內,把理想徹底發揮出來,這樣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輝煌騰達的羅馬帝國曾經進入一段黑暗時期,就是因為多頭紛爭。台灣由於走入民主,濫用民主,導致政黨紛爭已經十餘年,耗去不少元氣。要結束黑暗時期,需要有執行力的領導者出來一統大業。如果總統很溫和,那麼行政院長就該非常有魄力。如果行政院長很溫和,總統就要很強。我認為台灣應該是臥虎藏龍的地方,只是太多人蟄伏在民間,是不被重用呢? 還是不願從政?

薔蜜秋颱/高級社區變泥池 木柵山區土石崩

2008-09-29 01:27:45 游皓婷

薔蜜颱風在台北發威,木柵山區著名的「政大御花園」社區後山,出現大量土石流!泥巴衝進民宅,嚇壞住戶只能緊急疏散;不過,住在這邊30多年的居民,認為這不是天災,而是台電跟貓纜施工沒做好水土保持,才惹出的人禍,要求郝市府究責,還他們安全家園。滾滾泥流四處亂竄,台北木柵萬壽路75巷的棲霞社區,出現大量土石滑落,再往後山走,災情更嚴重。TVBS記者游皓婷:「就在政大御花園社區後方,金頭山整個山區,晚間發生土石崩落,居民相當擔心,因為崩落範圍相當大,一直到現在深夜11點多,土石混雜著泥水,還是不斷地往前滾。」

黃泥夾雜大石塊,直逼另一頭的政大御花園社區,衝擊力大到把邊坡的樹木整個折斷。TVBS記者游皓婷:「再往下面走,社區樓梯變成小溪,底下都是樹根還有爛泥巴,寸步難行。」

就怕土石流又發威,警消人員緊急疏散民眾,住戶邊逃邊走,還是直喊怕。社區住戶 張 小姐:「有聲音很大,像打雷的聲音,在4點多的時候,我跟我先生講說,『已經有山崩的聲音』,我先生講說不可能的事情。」

緊鄰山坡的民宅最慘,泥巴衝進院子,全成了泥巴池,一不小心很就會滑倒,住了30多年的住戶怒批,這不是天災,而是台電跟貓纜惹出的「人禍」。社區住戶 陳 先生:「原來16號的(台電)電塔,在底下都沒有做水保計畫,再過來就是上面的貓空纜車,16號支柱也沒有做水保(計畫),所以整個下大雨就這樣垮下來。」

明明是高級社區,卻變成土石流災區,社區居民要市府究責,不管是人禍還是天災,土石流肆虐家園,就該給公道。

以下轉載自<國政評論>

 

擺盪在「危橋」與「斷橋」之間的諸多人文迷思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 利學系 教授 王順民September 23, 2008

一場詭譎多變的颱風除了橫掃全台外,更因為吹斷六座橋,造成人命的重大傷亡,更不可思議的是還有將近二百座的危橋急待整建修復,這使得擺盪在「危橋」與「斷橋」之間將不僅只是一字之差,而是充滿著更多的人文思索。

        基本上,在「危橋」與「斷橋」兩者之間是存在某種性命對賭的時間落差;連帶地,造成「危橋」的客觀事實,本身也有它發展的歷程性,就此而言,對於兩者之間的論述思考,自然是需要更為宏觀與巨視,這是因為:扣緊橋樑本身來論述所謂「危橋」的產生,除了偷工減料的人為弊端以外,「橋樑」本身的使用期限、維護情形以及危及影響因子,再再說明了如何正視「橋樑」之動態與歷程的變化情形,以思謀分級危險程度的預警、示警和告警系統,就此而言,如何針對「橋樑」、「橋墩」、「橋孔」之伸縮性、滲透壓或突出性等等的破壞因子,以規劃動態性的監控機制,便有它設置停損點的消極意義;至於,如何就「橋樑」周圍的水文環境,以探究可能潛藏的危險變數,那麼,諸如水土保持、河川整治乃甚至於沙石開挖等等的構造影響,顯然,是都有它跨部會與垂直協調的變革意義,畢竟,層出不窮的悲劇重演,點明了正視公共安全的嚴肅課題,理應要有它超乎行政官僚與技術導向的本位考量,而相當程度的癥結所在還是在於人民的聲音訴求如何轉化成為制度性的監督力量,藉以形成無形的民意壓力!

        至於,回應到市民社會裡的公民素養,那麼,事不關已的僥倖心態,只是不斷在消費當事者的悲情與民眾的悲心,而無助益於問題的真正解套,僅就「危橋」之於「斷橋」的連續性歷程為例,重點就不在於「橋樑」本身可能造成的戕害程度,而是公權力的積極作為要如何搭配在成熟的公民素養上,藉著大開大闔的創新作為,才有徹底解決的可能,畢竟,橋垮了之後的重建工程所造成的民怨反彈,雖說是無以復加的,但是,針對危橋所採行的封橋措施,也必須是建基在每個人願意犧牲某種生活方便性的前提底下,方能讓政府權責單位放手一搏,就此而言,當前各種匪夷所思的施政現象,背後實則隱含的是未嘗不是民眾的投機取巧與公權力的投鼠忌器,所相與形塑而成的便宜行事,如此一來,自然就只能等待更大悲劇的發生,才能換來當頭棒喝的改革魄力!

        總之,見微知著地看待這一次的「斷橋」事件及其所預伏著更大戕害性的「危橋」現象,那麼,糾結在能力問題、魄力問題以及財力問題的背後,實則只是再一次地突顯當前台灣之市民社會的脆弱性以及公民素養的羸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