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模式

回到台灣約二周了,時差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調好。許多事情千頭萬緒,也在慢慢抽絲剝繭、進入狀況當中。很多想法和熱情,回來之後,才發現我又理想化了,前幾天和律師談完之後,不得不把大腦運作轉成<台灣模式>。

就像我前天在路上開車,很本能地要讓一位摩托車先過,但那位中年騎士,卻怎樣也不敢先過! 我們在路口僵持了好幾秒鐘,退退讓讓,既尷尬又有趣,最後還是我先過,才結束這個兩難的局面。

我雖然在台灣有開車十幾年的經驗,但剛從美回台,還是會被蛇行亂竄的汽機車和突然冒出的行人,嚇一大跳。

所謂入境隨俗就是這個意思。台灣的許多運作模式,就是和美國不一樣。

我在回來之前,一直認為我可以在台灣對有需要的讀者展開面談,分享健康知識,幫助有需要的讀者恢復健康。在邏輯上,在言論自由上,這是完全合理可行的。但律師很不建議。這次的洽談律師和我多年前洽談的那位律師都是台灣很有聲望的資深大律師,他們是深諳台灣的法律與社會運作。我聽到之後,一下子就領悟了。我雖然有滿腔熱血、滿腦想法,但在台灣,我不能以公眾利益與人權來思考,因為上位者與法規並非以公眾利益與人權在思考。

目前雖然已經邁入第二十一世紀,但很多台灣人的想法與習慣,卻還停留在十九世紀的清朝。在那一個動盪不安的悲情年代,政府腐敗、人民困苦,很多人為了存活,不得不排擠他人、甚在踩在別人頭上,才能溫飽。從上到下,大部分人的行事作為缺乏遠見、缺乏公義、甚至缺乏邏輯,政府如此行事的結果是私飽中囊、割地賠款,人民如此行事的結果是你爭我奪、出走異國。

表面上台灣進步了,中國大陸也現代化了,但是清朝離我們也不過一百多年而已,許多清朝時期的想法與習慣,其實從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當中,潛移默化,還深深影響著華人社會的運作。學校教育或許會帶來較為先進的文化習慣,但是,影響有多大?

夏商周時期的中華文化是很美好的,但清朝晚期的中華文化卻深藏許多負面思考。台灣雖然是當今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地區,但不好的習慣也保留下來了。至於對岸的文化大革命,那就別提了,破壞了三綱五常,加入了更負面的思考。

離開華人社會,移居到另外一種文化(例如歐美或南美國家),才能對原生文化有客觀的認知,如果學習了一個新文化之後,也才能對原生文化產生省思與分析。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但遺言卻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不是很矛盾嗎? 他不是已經推翻滿清了嗎? 革命早就成功了,不是嗎? 其實,孫中山先生所謂的<革命>,不是表面的<改朝換代>,而是<看不見的東西>。那個看不見的東西,現在還存在,換句話說,民國102年的今天,革命還未成功。

孫中山先生出生於廣東,但由於他哥哥娶了夏威夷原住民的酋長女兒,在夏威夷很有名望與錢財,所以孫中山先生四歲就到夏威夷依親,成長過程中,同時接受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所以,一方面他英文很好,念西方的醫學院,一方面中文底子也很好,可以寫文言文。他周遊列國,才能看清楚滿清的問題。

我認為,台灣的進步,有很大一部分要靠跨文化的人士來帶領,才不會以管窺天、夜郎自大。但是,這些跨文化的稀有人士,在現實面卻是要不斷接受文化的衝擊與約束。

總之,很多事情我不能明講,只能點到為止。看得懂的人看得懂、看不懂的人就再看看吧!

我在台灣不看診、不諮詢、也不面談,但我會開診所,更會開設系列課程,來教育大眾、宣導正確的健康知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