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

全台臭氧污染 急速惡化 2009/11/08 轉載自自由時報

〔記者劉力仁、王昶閔/台北報導〕上週六個縣市「沙很大」,懸浮微粒破表,天空灰濛濛,但根據環保署統計,懸浮微粒不是台灣頭號污染物,最大的污染物其實是臭氧(O3);全台空氣品質不良的日子,每四天之中有三天是受臭氧污染,臭氧對國人身體的危害更甚懸浮微粒。

危害更甚懸浮微粒

汽機車與工廠排放的廢氣,經過光化學反應後與氧結合便會產生臭氧。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臭氧是很強烈的氧化物質,吸入人體後,會激發強烈發炎反應,造成肺部深層傷害,使氣體交換受阻,導致缺氧,除使慢性肺病惡化,呼吸困難外,也易使心血管疾病發作,重則致死。有心肺宿疾者、老人、兒童都應特別注意。

根據環保署全台五十七個空氣品質測站監測資料,今年一至九月,共有二七一站日臭氧污染,尤其五、六月間最嚴重,北中南都發生臭氧惡化事件,五月十五日有十三個測站、五月三十日有一半數量測站,臭氧污染達到惡化等級,六月十七日高雄小港、林園及屏東測站也達到臭氧惡化,當天中午十二時,小港臭氧濃度飆升到二○八ppb。十月、十一月雖然懸浮微粒污染日數增加,但仍以臭氧污染為主。

林杰樑指出,氣溫越高、紫外線越強,臭氧濃度越高,一次暴露對肺部傷害可持續一、二十分鐘。近年歐洲熱浪來襲動輒導致上萬人死亡,科學家發現,死者並非被熱死,而與吸入臭氧有關。此外,高溫下,都會區樹木所釋放的芬多精易與空氣污染物結合並形成臭氧,建議民眾不要在樹下乘涼。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則建議少在烈日下進行戶外活動;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二時太陽光最強時,最好少出門。

環保署空保處長謝燕儒分析,今年因油價上漲、金融風暴,汽機車排放廢氣並未增加,臭氧增多研判是氣溫上升、降雨減少所致。今年台灣地區平均溫度上升約攝氏○.一至○.二度,降雨則普遍減少。

吳家誠解釋,雨水對空氣中污染物有洗刷作用,加上臭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因此多降雨可以降低臭氧污染。風力也對空氣污染物有稀釋作用,風力越強,稀釋作用越大。

大量吸入恐致死亡

吳家誠同時提醒,市面上有很多臭氧機,有的強調可殺菌淨化室內空氣,有的可去除蔬菜殘留農藥,但幾乎都未清楚標註每次使用會排出多少臭氧,若多餘臭氧瀰漫在空氣中,反而容易危害人體。臭氧不易在人體累積,比較擔心的是一次大量吸入肺部,「吃掉」肺部黏膜,嚴重的話,造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人身處臭氧濃度一二○ppb至二○○ppb環境中,眼鼻會略有刺激感,更會讓敏感的人原本輕微的症狀快速惡化。

吳家誠表示,如果是大範圍的臭氧污染,跟溫室效應有關,如果是局部性的臭氧污染,比較可能是汽機車排氣污染。環保署要推估出空氣擴散模式,捉出污染源,並在臭氧惡化時,儘速發出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