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年不能肥一圈(自由時報)

今天的自由時報在親子版E4有刊登我的一篇採訪 來不及買報紙來看的人 可以參考以下轉載

過了年 不想肥一圈

「年過了,身體也肥了」,可能是每年年假過後許多人的寫照,因此如何在年節期間吃吃喝喝卻不腫一圈,是一定要做的功課喔!〈豬事如意過新年〉文/李泳霈 圖/達姆

農曆春節將近,很多人早早就在計畫要去哪裡玩、要如何度過這9天的假期。根據過往經驗,過年期間由於餐餐都少不了大魚大肉,很多人因為腸胃不適跑急診,加上每日都是睡到自然醒,活動量比平時少,以致於年後身材變形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希望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又能同時擁有健康,並且不需要面對脂肪囤積、身材變胖、小腹越來越大的噩夢,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醫師,對於過年期間的健康飲食原則有五點建議,只要能在生活裡落實這些原則,不只過年期間吃得健康又安心,平日裡也能讓你健康加分,維持好身材。

Point 1:多吃新鮮蔬果 把油脂排出去

一般來說,年菜都是大魚大肉以及油炸食物為主,蔬菜水果相對吃得少,甚至都沒吃到,這種食物攝取不均衡的情形,是造成脂肪囤積與血脂肪過高的罪魁禍首。

蔬菜水果的纖維質,除了使我們比較有飽足感之外,也可以吸附我們吃下肚的油脂,並且帶動胃腸蠕動,幫助排便,最後將過多的油脂排出體外。所以吃大魚大肉時,一定要記得吃相對比例的新鮮蔬果。

蔬果含有可抗發炎的天然抗氧化劑與植物營養素,可中和肉類氧化產生的自由基、花生四烯酸(Arichidonic Acid, AA:普遍存在於牛肉、豬肉等飼養的陸上動物脂肪裡,易使人體過敏、發炎、水腫、血管阻塞)等不良成分。

若是無法隨時準備大量的新鮮蔬果,陳俊旭建議:可於吃飯前或吃飯時,服用綜合性的抗氧化劑,如維他命A、C、E、硫辛酸、OPC……等等代替。

Point 2:多道川燙手續 吃得更安心

芥菜又稱長年菜,和酸菜都是過年常見菜色。長年菜因為煮得很久,養分已經流失很多,只留下纖維質,對消化還有一點幫助。酸菜或榨菜要注意可能含有防腐劑、漂白劑、人工色素等問題,這些人工添加物對身體不好。

解 決之道是在料理前先川燙過,把可能留存的不良成分去掉。而圍爐火鍋、佛跳牆常用的炸丸子、炸芋頭、炸排骨、炸豆皮……等,也建議要先川燙過,把氧化油脂先 溶出再倒掉,因為炸過的油脂含大量自由基,若直接煮到湯裡,再把湯喝下肚,身體就容易誘發發炎、過敏、血管阻塞等等症狀,千萬要小心。

一般肉類的烹煮,也建議最好先切片或切塊然後再川燙,燙完再去煮湯或炒滷,如此可以去掉不乾淨的血水、殘留的生長激素、化學肥料等,吃了會比較安心。

很多家庭主婦或餐廳廚師喜歡加味精,其實味精是不利健康的調味料,能不加就不要加,尤其經過攝氏85度的烹調,容易變質影響大腦運作,所以,如果真要加味精,必須要在料理完畢溫度降下來時再加,或加在冷盤料理,不要再加熱烹調。

Point 3:煎、炒、炸 注意用油及冒煙點

年節菜色,少不了需要炸年糕、煎魚、炒青菜等,掌廚的人要特別注意所用油是否真是好油及油所耐受溫度適合的烹飪方式。決定好油的標準為:油是否經過「精製」或「氧化」。

所謂「精製」過的油,是把油中所謂雜質去掉,以達到精純。但這樣油脂的營養素已消失,也已變質,所以最好選擇未精製的油品,例如未精製椰子油、初榨茶油、初榨橄欖油等。

選 對了油,還要注意不能超過所用油脂的冒煙點(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任何油類只要超過冒煙點就會開始「氧化」,成分就容易變質,很有可能產生自由基,甚至 反式脂肪酸與致癌物。所以不管炒什麼菜,建議都加一點水來炒,可將溫度拉低到100度左右,要不然就選擇冒煙點較高的油脂來炒,例如未精製的椰子油。

<廚房一點靈>

用對油 才健康

油脂可分為︰涼拌、水炒、中火炒與煎炸四種烹煮方式。

.適合涼拌(49℃以下)的油:除了常溫下是固體的奶油、豬油、牛油、椰子油、酪梨油之外,幾乎任何食用油都適合。

.只適合水炒 (100℃/ 212℉)、不可用中火炒的油:包括葵花油、紅花油、菜籽油等。

.只適合中火炒(163℃/ 325℉)、不適合煎炸的油:包括大豆油、玉米油、冷壓初榨橄欖油、花生油、芝麻油、椰子油、奶油、豬油等。

.可以大火炒或煎炸(190℃/ 375℉)的油類:包括杏仁油、苦茶油等。(以上油脂皆未精製,若是精製過後,油脂可更耐高溫,但對健康比較不利)

Point 4:年菜保鮮很重要 餐餐吃完才營養

過年常會一次煮很多菜,這餐吃不完,留到下一餐繼續吃,這樣並不健康。

尤其是肉類與海鮮,若隔天再食用,比較不新鮮,壞菌容易滋生,有時會引起消化不良或腸胃不適。剩肉若真的吃不完,建議直接冷凍保存,不要冷藏,因為冷凍的剩菜放幾週也不會敗壞,但冷藏只能放一兩天。

而蔬菜類更是每餐煮每餐吃完才營養,且只要稍微燙15~30秒殺菌,顏色變綠就可以吃了,不要煮太久,否則很多水溶性或不耐高溫的營養素反會流失,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B群、生物類黃酮等等。

Point 5:黃金15分 掌握慢食原則

食 物吃進體內,首先經過嘴巴到胃部,再從胃到小腸、最後到大腸。剛下肚的食物,會在胃中逐漸累積,等到一定的量時,賁門打開,讓胃中的食物一起排出到小腸。 食物在胃中累積時,會把胃逐漸撐大,然後胃會把這種飽脹的感覺,慢慢傳到大腦,這時你才會知道吃飽了。很有趣的是,這種飽脹的感覺由胃傳到大腦,竟然需要 15分鐘之久。

剛進食的前15分鐘,由於大腦暫時還不會有飽脹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吃太多,等到之後有飽脹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有時甚至會撐得很難受。譬如原本吃半公斤食物就會飽的人,可能在這15分鐘中已吃進一公斤食物了。這樣餐餐過量,身體怎麼可能不胖呢?

這種食物在胃中逐漸累積,然後一起排空的效應,生理學叫做「胃排空」。如果吃的是大魚大肉,由於富含油脂和蛋白質,會使胃排空的速率更慢,如此更容易吃太多而過度飽脹,所以,細嚼慢嚥,慢慢品嘗,才不會不小心超過身體的負荷。

<達人小檔案>

陳俊旭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美國巴斯帝爾大學自然醫學博士。通過美國四項國家考試(自然醫學、針灸、中藥、復健),領有美國華盛頓州醫師、針灸師、治療師三張醫療執照。著有「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出版/新自然主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