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喝酒,不會醉?

陳博士按: 我是不喝酒的,但受邀在<農訓>寫了一篇文章,給有需要的人做參考! 如要轉載,請千萬要註明出處!

寫這個專題的原因,是處長告訴我,很多農會的總幹事或主任,常要交際應酬,如果能了解如何喝酒不會醉的秘訣,應該會有幫助。

這一篇文章太長,分上下兩篇在231、232兩期刊出。以下有全文。我可能還會再寫一篇,探討牛樟芝的解酒功能。

農訓是政府機關發行的刊物,給全省農會的職員閱讀,一般人可能看不到,不曉得圖書館會不會有?

 

如何喝酒,不會醉?

自然醫學博士 陳俊旭 著

喝酒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傳統文化,自從有史以來,喝酒習慣就一直伴隨人類。快樂時喝酒慶祝,難過時借酒澆愁,無聊時喝酒打發時間,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也藉小酒放鬆心情。

德國人把啤酒當水喝,法國人用餐時來一杯紅酒,據說可以保護心血管。洋人喝白蘭地、威士忌,俄國人喝伏特加,日本人喝清酒,中國人喝白酒,紹興人喝黃酒。聽說台灣埔里酒廠的紹興酒味道最好,做成醉雞讓不喝酒的人也胃口大開。天氣冷時,用米酒加麻油煮個麻油雞,吃得暖呼呼,連小孩子都愛吃。

幾乎每個成年人都喝過酒,在台灣社會的酒國文化裡面,有人向你敬酒,如果不回敬,就好像沒禮貌,但是如果自己酒量不好怎麼辦? 萬一喝了酒,要如何避免宿醉? 如果可以弄清楚體內酒精的運作,加強自身解酒的能力,也就可以保護自己免受酒精的侵害。

為什麼每人的酒量不同?

有些人酒量差,喝了一點點就面紅耳赤、狂言亂語、或是想睡覺。但有些人酒量很好,喝了很多也不會醉,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每個人體內<解酒的能力>不同。

<解酒的能力>在科學上如何解釋呢? 能不能被加強呢? 答案是肯定的。酒精的學名是<乙醇>,它在人體內會被轉變成<乙醛>,乙醛是有毒性的,會造成許多不舒服的酒醉症狀,必須盡快被分解成<乙酸>,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一個人這種<乙醇>à<乙醛>à<乙酸>的能力如果比較差,就是俗稱的酒量差,如果能力好,雖不一定要成為酒國英雄,<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但至少也可以保護自己,免於被灌醉的風險。

為何喝酒要配花生?

大部分的酒精從嘴巴喝下去之後,經過食道與胃,最後主要是在小腸被吸收。所以,如果可以減緩酒精到達小腸的時間,就可以減緩酒精吸收,避免一下子就酒醉了。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 很簡單,只要在喝酒之前、或是喝酒之時,吃一些含脂肪的食物,就可以阻擋酒精快速進入小腸。

在生理學上,脂肪類食物會減緩<胃排空>的時間,意思是吃油脂會讓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久一點。所以,很多人<邊喝酒,邊吃花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花生富含脂肪,吃花生可以減緩酒精進入小腸被吸收的速率。其實不只花生,只要富含脂肪的食物都有這種效果,例如瓜子、腰果、五花肉、或是一些含油脂的下酒菜,甚至喝一小杯苦茶油也有同樣的效果。

除了脂肪之外,蛋白質也有加強解酒的效果。大量飲酒時,身體為了快速把<乙醇>轉變為<乙醛>,需要動用到肝臟解毒功能的第二階段,尤其是第二階段七大作用中的<胺基酸結合作用>。胺基酸是由蛋白質分解而來,所以飲酒時要吃蛋白質類食物,可以加強肝臟解酒功能,預防酒醉,所以下酒菜當中,也常有豆干、滷蛋之類的蛋白質食物。這部份的排毒機制,讀者若有興趣可以參閱拙作<怎麼吃,也毒不了我!>

為什麼空腹喝久容易醉?

如果空腹喝酒,胃裡面沒有含脂肪的食物,<胃排空>會很快,也就是說酒精會一下子就進入小腸被吸收,馬上被分解成<乙醛>就容易醉。如果不吃蛋白質類食物,肝臟的解毒功能也會較差,容易使酒精傷害肝臟、引起酒精性肝炎、腫瘤,或是退化性疾病。所以,喝酒時為了保護身體、為了酒量好,一定要吃點食物,盡量避免空腹喝酒。

為什麼酒醉會不舒服?

酒精是有毒物質,而且會讓人上癮。毒性來源主要是來自<乙醛>,這是酒精在體內經過腸胃道或肝臟所自然代謝的中間產物,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除了會使人興奮、放鬆之外,更會造成食道、腸胃道、胰臟、肝臟、造血系統的傷害。

短暫時間大量飲酒,會突然增加血中乙醛的含量,導致潮紅、顫抖、冒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頭痛、全身痠痛、疲倦、噁心、嘔吐、胃痛、頭暈、怕光、怕吵、意識不清、憂鬱、焦慮、易怒、、、等等。後面這些症狀也就是俗稱的宿醉,宿醉通常在喝酒之後六小時就會發生,如果放任不管,通常也會自然在24小時內消退。

人體在少量喝酒時,是用腸胃道和肝臟裡面的<乙醇脫氫脢>將乙醇轉變成乙醛,但如果大量喝酒時,就必須動用到肝臟的第二階段解毒階段。如果第二階段解毒功能不佳,酒精會用罄解毒酵素系統,大量剝奪氧氣,導致大腦缺氧,此時會使人昏睡。腦部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不能缺氧,如果短時間大量喝酒,導致缺氧,會使人昏睡,其實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是大自然的智慧。因為一個人如果睡著了,就不能再喝酒了! 這樣就可以保護身體免於過多酒精的傷害。倘若一個人突然間大量飲酒,嚴重缺氧可能會導致呼吸與心跳停止,甚至休克和死亡,所以,大量喝酒也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什麼是假酒?

工業用酒精常會添加<甲醇>,它所代謝的中間產物為<甲醛>,甲醛就是俗稱的福馬林,用於浸泡屍體或當做非法的食品保鮮劑之用,它的毒性比乙醛更強,所以誤食假酒(工業用酒精)會導致失明甚至死亡,原因就在於甲醛。

為什麼會有啤酒肚?

酒精(乙醇)在體內轉變為<乙醛>,再轉變為<乙酸>,再轉變成<乙醯輔脢>。乙醯輔脢在體內代謝有兩條途徑,一是進入檸檬酸循環,產生熱量,一是進入脂肪酸合成。由於長期喝酒的人會剝奪某些酵素,使得大部分乙醯輔脢都進入脂肪酸合成。結果就是常喝酒的人會長肥肉,尤其是在小腹,形成俗稱的啤酒肚。

脂肪酸合成除了會形成啤酒肚之外,還會造成脂肪囤積在肝臟裡面,形成脂肪肝。據調查,台北市上班族45%有脂肪肝,而大部分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是喝酒造成。

脂肪肝如何預防與治療?

脂肪肝是肝臟病變的第一個步驟,如果放任不管,日後容易演變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要預防脂肪肝,除了要少喝酒之外,還可以補充抗脂肪因子(Lipotropic Factors)。什麼是<抗脂肪肝因子>,其實它是一系列重要營養素的通稱。因為肝臟代謝脂肪、重金屬、脂溶性毒素的過程中,排放膽汁的運作中,需要特定的營養素,例如膽鹼(Chol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甜菜鹼(Betaine)、葉酸(Folic Acid)、肉鹼(Carnitine)、維生素B12

在正常的運作之下,肉鹼會促進脂肪轉換成能量,使脂肪不會囤積在肝臟當中。所以,對於飲食中脂肪攝取很多的人、常喝酒的人、環境或飲食常暴露在化學污染物的人,都非常需要補充肉鹼。補充肉鹼,是少數可以抑制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法之一。

如何可以不醉?

常常在酒桌上交際應酬的人,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增加酒量了。其實,增加酒量有科學的方法,但是請不要使用這些方法增加酒量之後,喝更多酒,這樣反而更加傷身,失去解酒排毒的原意。

不管是腸胃道或肝臟的解酒作用,都可以善用葛花、奶薊、兒茶素、或是超級排毒配方。

葛花

在中醫古籍<內外傷辨惑論>有一帖解酒的好藥方,叫做<葛花解醒湯>,成分有葛花、白豆蔻、砂仁、木香、青皮、陳皮、人參、豬苓、茯苓。其中的<葛花>是最重要的成分,所以<葛花>來命名這個藥方。葛花就是葛根的花,在尚未完全開花時採收晒乾,氣味淡雅,屬性微寒,無毒。可以取4.5 -9,煮水喝下,就有解酒的效果。

奶薊

奶薊的有效成分是奶薊素(Silymarin),主要存在於奶薊的果實、種子、葉片當中。奶薊素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最具肝疾療效與保肝功能的物質。奶薊素能穩定肝臟細胞膜,維持肝細胞之完整性,使毒性無法穿透破壞肝臟,並能加速合成肝臟細胞的DNA,可以預防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膽管炎、牛皮癬等症,同時可以抑制肝癌、乳癌、子宮頸癌的癌細胞生長與分化。

奶薊素對急性肝中毒,有解毒功效。另外,奶薊素具抗強力氧化功能,能增加肝細胞分泌谷光甘肽(Glutathione)的濃度,能保護肝臟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效力遠勝於維生素E。奶薊素可抑制P450酵素系統,降低高毒性的中間產物,因此減少肝細胞與DNA的破壞。對於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奶薊素能加快製造新的肝臟細胞,讓受損的肝臟細胞自行修復再生。

目前全球有很多研究報告顯示,奶薊可用來有效治療許多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纖維化),甚至對B肝、C肝、肝癌患者,有很好的保護與療癒效果,如能搭配維生素B群使用,效果會更好。

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可以預防宿醉,如果在喝酒之前,或是在喝酒之時,吃下一些奶薊,可以預防宿醉。至於可否增加酒量,理論上是可以,但不鼓勵癮君子濫用奶薊,導致飲酒過量。

兒茶素

日本靜岡縣生產綠茶的地區,胃癌死亡率是全日本最低,就是因為綠茶中含兒茶素最豐富。一般茶葉根據發酵的程度來區分為三種: 不發酵茶(如綠茶)、半發酵茶(如烏龍茶、包種茶)、發酵茶(如紅茶、普洱茶)。發酵越完全,越會破壞兒茶素(尤其是EGCG)。所以,綠茶的抗氧化能力最高。

歐洲廣泛使用兒茶素來治療肝臟疾病。適量補充兒茶素已經證實可以治療各種肝臟疾病,例如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臟損害、酒精中毒、腸道細菌產生的毒害、自體免疫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對於慢性的肝炎比較有效,但對於急性肝炎效果並不明顯。

兒茶素對於肝腎保護,有明顯的效果,對於毒素氾濫的現代社會,其實起了一個很好的保護作用。實驗證明,兩組老鼠都餵食會導致腎臟損傷的西藥,其中一組除西藥之外再餵食兒茶素,幾週之後,未餵食兒茶素的一組腎臟受損,但另一組完好如初。

超級排毒配方

肝臟解毒需要許多維生素、礦物質、特殊營養素的參與,有許多天然草藥成分也有加強解毒與排毒的效果,因此美國自然醫學界常用一些特殊配方給有需要的患者使用,拿這種排毒配方來增加酒量、解酒、與預防宿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不只解酒,連體內毒素過多、肝功能下降、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甚至早期肝癌、自體免疫疾病,也有許多成功案例,只是由於台灣法規過於僵硬,有些成分未能開放使用。若要詳知進一步內容,請參閱拙作<怎麼吃,也毒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