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病人 vs 好學生

<![CDATA[<健康之音>本週播放時間與內容

台灣時間/本週六早上
10:00
 (7/30)

美西時間/本週五晚上7:00      (7/29)  (夏令節約時間)

廣播主題:

好病人 vs 好學生

全美國有一百多所醫學院,教學生如何當醫師,但卻沒有一所學校教大家如何當好病人。當一個好病人,是確保醫療品質的第一步。一般醫學院或醫療體系裡面所謂的好病人,是指配合度高的病人,醫生說什麼就做什麼,醫學上稱之為compliant ,其實,那是站在醫師的立場來看。今天,我是要站在病人的立場,來談如何當一個好病人。

1. 找一個好醫師(Find a good doctor): 隨便找個醫生看,不是負責任的病人。
2. 主動興趣(Active interest in the treatment ): 身體是自己的,要主動產生興趣,了解自己的病情,不是把責任完全丟給醫生。Knowledge is power. 不懂就要問,如果醫生不回答或沒時間,那也要自己回家做功課、看書、上網查。有些媽媽帶小孩來看診,媽媽興趣濃厚,小孩意興闌珊,甚至敷衍不在乎,這樣的效果就有限。
3. 不要隱藏(Tell your doctor everything): 有些訊息你認為不重要,但對診斷確很重要,若訊息不夠,容易誤診。
4. 事先整理好症狀(Write down all your symptoms): 有些病人診前,會把所有症狀寫在紙上,整理得一目了然,這樣會節省醫生問診很多時間。好醫生為了要有效率收集病人訊息,應該設計問卷。我以前設計很詳細的問卷,有些華人病人卻嫌填問卷浪費時間,其實一點也不。
5. 做筆記(Take notes): 人腦的記憶有限,尤其是在診間,醫師講了一大堆新觀念、新名詞,如果不記下來,很容易回家後就忘了,那就很可惜。尤其像我這種醫生看診時講很多、講很仔細,很多年紀大或身體差的病人記不住,一定要想辦法做筆記,或是找親友一起來,跟著聽,跟著記,以免徒勞無功。
6. 保存紀錄(Organzie all records): 好病人應該診準備一個夾子,把所有檢驗報告、醫生給的衛教資料、自己的飲食日記、自己寫的症狀日記或病歷,分門別類,整理好。除了自己容易查閱之外,看醫生時帶去,也方便醫生查閱。
7. 勇敢告訴醫生他做對或做錯(Proper feedbacks): 醫生給的治療方針有效果,要告訴他。醫生給的藥沒效或產生副作用,也要告訴他。如果醫生開了一大堆藥都是在壓抑吃藥陸續引起的副作用(例如: 開西藥–> 副作用–>再開西藥–>再產生其他副作用….),如果你認為不妥,也要告訴他。假的好病人–>不吭聲。真的好病人–>有權告訴醫生他需要改善,如果真的不滿意甚至可以換不同專業的醫生。
8. 謹遵醫囑(Follow advices and treatment plans): 吃藥要和吃飯一樣有規律。醫生開的劑量和頻率,病人不要擅自更改。很多人擅自減藥,不告訴醫生,追根究柢是因為不認同醫生,但又不敢告訴醫生,怕被醫生罵。但是,如果你選擇了一個值得相信的醫生,你就要完全相信他,他的處方,你應該完全遵守。
9. 有權尋求第二意見(Seek a second opinion): 前幾周在健康之音有專集討論,請參考。
10. 尊重醫師,也有權更換醫師(Choose what you respect, respect what you choose): 兩性關係有一句名言: 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醫病關係也是如此: 選擇你尊重的醫師,尊重你選擇的醫師。好醫生喜歡病人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很少有醫生喜歡挑釁、充滿敵意的病人。
11. 有權拒絕治療(Refusal rights): 美國是個注重人權的地方,病人甚至有拒絕接受治療或離開醫院的權利。在其他國家就不一定如此。
12. 弄清優先順序(Prioritize yourself): 健康、家人、工作、醫藥費,何者最重要? 優先順序如何? 如果命都沒了,還有什麼時間照顧家人? 如果這個工作讓身體不好,是不是要換工作或休息一段時間?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癌症病人為了健康,病急亂投醫,不在乎花多少錢也要把癌症治好,反而導致廠商把治療癌症的營養品或藥物賣得非常貴,例如一罐應該賣兩三千塊台幣的營養品,賣到一兩萬,就我所知,這種現象在台灣特別普遍。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大樂事也,為什麼? 好學生除了勤奮、聰敏、舉一反三之外,也尊敬師長,但勇於提出自己見解,師長也跟著成長。

好書推薦: 讀書方法 民國74 聯經出版 (How to Study, Thomas F. Staton, 1954初版)。這本書我在大一才看到,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