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緊張,中毒已是全民運動

陳博士按: 從這次的塑化劑事件,又看得出來和其他黑心事件一樣,不管是官方或民間,都是一窩蜂的處理方式,大驚小怪,不能以平常心看待,新聞媒體見獵心喜大做文章,政府貧於應付,民眾普遍恐慌,大家炒呀炒,等到一陣子後厭煩了,彷彿很有默契似地,大家都會刻意遺忘它。

翻翻<怎麼吃,也毒不了我!>,早已全面討論食品汙染的問題。中毒已是全民運動(p.28),美國統計,市面上流通的人造化學物質有八萬七千種之多(p.40),每天大概要吃下七八十種人工食品添加物,每年要吃下3.6公斤的食品添加物(p.59),環境荷爾蒙是人類接下來幾十年要面對的嚴肅問題之一(p.45)。

為什麼我說大家對塑化劑事件大驚小怪呢? 早在2006年,我在<吃錯了,當然會生病!>書裡面早已提到台灣的瓶裝礦泉水,大部分有塑膠味(但絕大多數人感官不夠靈敏,嚐不出來),我也提到人類精子數目不斷減少的原因是環境毒素(p.114)。塑化劑汙染,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不必黑心添加,我們就一直在吃。很多食品加工過程,用塑膠容器與管線,就是會不斷釋放塑化劑,從這次全台的食品全面檢驗塑化劑的報告,就看到一些汙染的端倪。

以下為工商時報周榮發採訪美和科技大學「農水產品檢驗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景川博士之訪談部分摘要。

轉載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5/4/2tbny.html

問:貴檢驗單位究竟發現了那些值得國人注意的事?

答:在近一個月的密集檢驗、交叉比對以及和業者深談後,發現一個必須儘速公開的事實,那就是塑化劑公安事件發生後,本中心起初著重在找尋高劑量污染值之來源,但在六月一日之後,各路廠商送檢之各式產品,均被驗出微量之塑化劑,即便廠商宣稱,產品根本未使用任何塑化劑,但檢驗結果仍有含量不等之各式塑化劑。因此,我認為應該正本清源,找出問題的根源為何。本中心與部分業者進行深入、全面的探討後,終於發現幾項關鍵性因素。第一、很多食品或生技業者在生產製程中,都會使用到酒精萃取之步驟,但藥用酒精在貯存、運送過程都是使用塑膠桶,因此在過程中會釋出塑化劑成份,數據顯示檢出DEHPDINPDBPDIBP等,從5-95ppb不等。另外,食材以酒精浸漬或萃取大都在塑膠桶中進行,若浸漬液再經過加熱、乾燥濃縮,其塑化劑含量會更高,達2~10ppm。第二、各式溶劑在塑膠PVC、壓克力或塑膠軟管之容器內重複循環使用,其溶出塑化劑DEHP15ppmDINP47ppmDBP6.7ppm,將污染最終產品。第三、藥品或生技產品在加熱打成錠片時會與PVC層接觸,此釋出量可能高達1-2ppm。第四、方塊酥或米麥產品經加熱管路以PVC板模壓擠成型,此過程會釋出大量DINP1-7ppm),但以白鐵板模壓擠成型之產品則未檢出。第五、泡麵調味料、油包用PVC袋熱充填,溶出DINP1-2ppm。經交叉比對實驗,可看出在後續的產品檢驗,所驗出的塑化劑成份,根本上是在製程中所污染而來,絕非蓄意添加所致。

問:您對塑化劑污染事件之後續發展有何建議?

答:從已開發國家中,可看出其在食品、生技醫藥產業早已禁用PVC產品,因為PVC產品為非環保產品,且有燃燒後產生戴奧辛之污染問題,但反觀台灣,因「塑膠王國」之美稱,故食品工業之製程中,仍採用大量低廉的塑膠產品(生產線、容器等)因此,製程中釋出之塑化劑是造成此次風暴背後衍生之省思。日後廠商之自覺、自律,漸進式的改善製程中管路、配件等,徹底改善釋出塑化劑之環境,降低間接污染途徑,是刻不容緩的方向;而政府相關機構亦應立刻訂定相關規範並監督改善,如此,才能真正有效杜絕食品中各種塑化劑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