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和老二去年秋天來到美國,開始唸美國的小學至今已經四個月。入學的第一天,我站在窗外看,老大坐在椅上全身緊張,右手還緊抓住書包的帶子,因為同學和老師全講英文,完全聽不懂。雖然壓力大,但同學和老師很和氣、很尊重人、也很會讚美,所以兩個小孩每天都很喜歡上學。
根據我的經驗,學校應該派一位老師專門做ESL課後輔導,直到新移民小孩的英文能跟上為止。但是我和老師向校長反應幾次,都沒有下文,原因是預算緊縮。報上說加州政府去年已破產,所以不但連學校預算刪減,連圖書館和公園的開放時間都縮水。姨丈說我們住的是好學區,這個學區的住戶比較有錢,所以學校應該比較有預算。結果安親班主任(是台灣人)告訴我,事實剛好相反,在美國,市政府會把教育預算撥給貧窮的學區,反而是好學區的預算很少,她說這叫做<廖添丁政策>,用來<劫富濟貧>。她說,反正好學區的家長自己會想辦法請家教或上補習班,但是比較差的學區家長的經濟能力就很差,政府再不出面幫忙,這些小孩就會更可憐。所以,在比較差的學區,不要說新移民,連家裡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小孩,學校都會請專人輔導,以免他們跟不上。
雖然這個策略讓我很傷腦筋,但我是贊同的,因為劫富濟貧是公義。當初選住家的條件有三,學區要好、地要大、價錢要便宜,這本來是個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但居然給我找到,我們買在好學區的外緣,環境非常鄉村,售價便宜許多,但仍屬於非常好的學區,再過去一點點就屬於農村的學區。
所以,這四個月來,我一直很關心小孩的英文溝通能力。老大的老師說沒關係,起初三四個月不敢講,慢慢地就會開口,如果小孩資質好,最後會跟上。老二的老師就很有愛心,向校長反應幾次得不到援助,乾脆自己撥出額外時間來教老二英文。Mrs T今年六十歲了,老母年邁生病,但還提早四十五分鐘到校教老二英文。更令人感動的是,Mrs T非常會教,讓小孩充滿成就感,而且凡事都看正面。老大也跟著老二一起提早到校給Mrs T輔導。
以前我就聽說,其實學區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師好不好,這句話說的真是不錯。Mrs T真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師。我也聽說,其實好學區之所以學生成績好,還是因為家長在課後努力督導的功勞,這句話我看也是真的。
所以,前三個月,我就放牛吃草,讓小孩快樂就好,英文先不要要求。的確,兩個小孩很快樂,英文沒什進步。但是第四個月開始,我就和Mrs T談好,付費請她課後輔導老大(因為下學期就要上Middle School了),她只酌收每小時二十元。而且,我也慢慢發現老大敢開口說英語了,本來守口如瓶的她,上週在幫我組裝書架時,開始自己講起簡單的口語了,而且她會去注意同學的發音,自己去揣摩。
老大上週末受邀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到溜冰場滑直排輪,她說那是最快樂的一天。我跟她約定,把一本圖畫字典的英文字背好二十頁(約三四百個字),我就買直排輪給她。所以,她現在充滿了學習動力。
回到<廖添丁政策>,其實美國這個國家最辛苦的是中產階級,最輕鬆的是窮人和富人。我以前在Florida工作時發現,有些低收入戶以生小孩為職業,我有一個小病人的媽媽生了九個小孩,因為每生一個,政府每個月會多一份生活津貼,所以根本不必工作,靠生小孩就可過活。中產階級每天辛苦工作,納稅養低收入戶。至於有錢人呢? 用錢的方式讓中產階級或低收入戶難以想像。幫我裝修房子電工除了假日當電工之外,平時有一份正職工作,公司老闆很有錢,在Milpitas的山上二畝地蓋了一間美金六百萬的房子,房子佔地一萬平方英尺。光是電費每個月就美金三千元,房屋稅每年至少美金七萬多(加州的Property Tax 是台灣的數十倍之譜,電費也貴很多)。矽谷這裡很多科技新貴,看起來收入不錯,我認識很多人動輒年薪十幾萬,但是,都成了薪水的奴隸。拿健康和腦力換錢,繳重稅給政府,剩下的錢付完房貸和房屋稅後已剩下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