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美國加州矽谷,都感受到這裡真是創意的搖籃,人才濟濟,彷彿這裡的磁場對大腦很有啟發似地,整個思考,以一種非常高效、精準的方式在運作。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以前很喜歡思考,但讀書很慢。隨著這二十年讀了很多書,不管中文或英文,讀書速度越來越快,理解與整合的能力也越來越好。
暑假有很多圖書館在做Book Sale,下午兩三點之後,一袋書五塊錢。我逛了三個圖書館,就買了一架子的書,才花15元。這些書並非要全部讀完,因為在圖書館裡、在書店、網路上,有更多更精彩的書在等著,但家裡有好幾百本自己精挑細選的書作為參考圖書室,那是一種很充裕的自由。我之所以永遠有新的題材、新的思維,就是因為我讀很多書,不管是實體或虛擬,我真的讀了很多很多書和資料,而且主要是英文來源,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這世界。
網路上訊息也極多,但爆炸式的資料要如何吸收呢?就要有方法了,昨天發現,光是下載一個pocket(APP),就等於開通了一條高速公路,裡面有無數精彩的推薦文章,可以省去很多摸索的時間與體力。
甚至,隨便和朋友聊一下,記下幾個關鍵人名或專有名詞,上網搜尋一下,就可發現寶藏。例如,台大電機系的李教授的一篇演講稿,隨便一讀,就很有同感。以下列出我深深體驗過的字句。
https://goo.gl/pcyUuD
https://goo.gl/tayLfc
你學過機率,每個人好運壞運的distribution都是一樣的,只是差在好運來到的時候能不能抓住,碰到挑戰能不能面對。
我們今天學的不是這些東西本身,而是『自己做學問的能力』。因為你需要的是technology of the future, not today.
讀書的時候,要organize knowledge.
拿零碎的時間去做零碎的事情,把握長的時間(鑽石)去做學問。
走 Engineering 是比你的skills夠不夠厲害;走 Scientist 是比你的思考,比看到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你在修課念到好深好難的,你越覺得喜歡,哇你覺得真精彩,你覺得好棒喔,那你適合念博士。
出國always都是非常有用的方式,因為改變環境讓人進步。
有精讀、有略讀、有重點、有瀏覽,這就是selective。你這個眼睛要有這個本領。
你要知道selectively抓到哪裡是基礎,讀完這些基礎之後我覺得夠了,我就直接跳到最前面去,看看最前面的是什麼,讀得進去就讀進去,如果讀不進去,需要什麼基礎,我就回去讀這個讀那個。
有人問你:哪個是朝陽工業,哪個是夕陽工業?我喜歡回答:「朝陽夕陽變化萬千。」
光是聽老師講、光是讀書,學問都還不是你的;你要動手做了之後,等於那些學問在你的腦海裡經過reorganization,再出來才會變成是你的。
那只是你一個選擇,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你喜歡就好,覺得自己有收穫、有學到東西就好,讓你將來有更多空間可以移動就好。
轉載自:【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