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4,台灣高屏地區爆發餿水油事件,民眾人心惶惶,深怕吃下餿水油;但其實餿水油製作歷史由來已久。該如何分辨、自保?
全統公司製造餿水油,至少200公噸流入市面,可做三千萬個月餅
一般路邊攤、小吃所使用的小品牌、小桶裝沙拉油,裡面往往混有餿水油。餿水油不會單獨販售,而是混在沙拉油、香豬油這類鐵桶中,比例10~30 %不等。其實從12多年前開始,新聞就常播報這類消息,只是一直無人能深入追查。在所有食材中,油最容易作弊,因為它造假很簡單,幾乎不花成本,且最難調查。
症狀:嘴唇發黏、疲倦、皮膚癢、皮膚起疹子、關節發痠、內臟囊腫、血管病變、各種過敏、各種自體免疫疾病、各式癌症
感官敏銳的人吃到餿水油時,嘴唇會發黏,或是身體疲倦、發癢;長期吃也可能會起疹子、長脂肪瘤、關節發痠。體外會長疹子,體內當然也會,但是以囊腫、纖維瘤等形式呈現,平時難以觀察,除非照超音波時才會發現。
地溝油 (餿水油) 製作過程
在大陸,地溝油原料為下水道中的廢物;在台灣則為廚餘桶中的餿水。收集好後加熱、殺菌、過濾,加入「濾油粉」(合成矽酸鎂) 使油色變得清澈透明。
大陸每年吃下2250萬公噸食用油、其中300萬公噸是地溝油
在大陸有1/10的機率吃到地溝油。利潤雖高,但一旦被抓到可能會被判無期徒刑或死刑,十分嚴厲;反觀台灣,罰則相當輕微,因此食安問題層出不窮。
地溝油 (餿水油) 流落何方?
地溝油進入市面上後,會流到所有有用油、想降低成本的路邊攤、小吃甚至餐廳。
如何辨別地溝油 (餿水油):外觀、氣味、黏稠度、易起泡
#黏稠度:餿水油經過加熱而使油分解、裂解,早已氧化,因此黏度較高。
#易起泡:把油倒入鍋中稍微加熱後立刻起泡、容易發煙,都很可能是餿水油。
※酸價:代表油酸敗的程度。>2代表油已壞掉。
#氣味:有較重的油耗味。
#外觀:偏黑。但若使用濾油粉 (合成矽酸鎂),可能看起來也相當清澈。
如何自保?
1. 避免食入餿水油:不要吃沙拉油。因為沙拉油經過精製,無色無臭無味,容易混入廉價油品、棉花籽油甚至餿水油。不吃沙拉油,而要以天然冷壓的好油替代,例如冷壓橄欖油、苦茶油、椰子油等。這些冷壓、未精製的油品帶有天然的濃郁香味,這些香味較難模仿;但若是廉價的”天然”油品,也可能摻有沙拉油。
2. 抗氧化、排毒:假設不慎食入餿水油,要大量補充維他命C、新鮮的有機蔬果或蔬果汁,必要時也可使用美國的排毒配方,協助身體排除毒素。加強排毒與抗氧化,以避免餿水油對身體的傷害。
網路謠言
1. 把油放冰箱,若起白色泡沫,就是餿水油;2. 炒菜時加顆蒜頭,若蒜頭變成紅色,表示有地溝油。這都是毫無根據的說法,與是否含地溝油、餿水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