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利用吃飯的空檔時間,讀了一本書: 惲子愉著的<中國醫學基本觀念導讀-如何選擇治療概論>。這本書很薄,才108頁,是令人欽佩的惲子愉醫師最薄的一本著作,另外六本我都有買,但只是蜻蜓點水式地讀了一點,一直還沒細讀。
惲子愉的祖父是著名的中醫惲鐵樵,而運子愉是西醫出身,加上深厚的中醫家學,所以,惲子愉對中醫的理解,是跨醫學的,是融貫中西的。
我非常喜愛跨醫學領域的著作,因為這種著作比較可以看清<醫學-疾病-健康>的真正面貌。就像看一輛車,你要從正面 側面,甚至後面 上面 下面,多個角度來看,才能認清車子的真正模樣。
不過,看這種書一定要把西醫和中醫都學過了, 而且融會貫通,才能看懂作者在寫什麼。記得我大學時代,對中醫狂熱,拿到一本很好的大陸中醫著作,叫做<醫林綴英>,懷著濃厚的興趣看,但有看沒懂。十幾年後,等考上美國的中醫針灸執照,加上到大陸中醫學院受過進一步的訓練之後,才看得懂那一本書。
而像惲子愉的著作,若要看得懂,一定要懂西醫,更要懂中醫。
喜歡惲子愉的著作,除了是<跨領域>之外,Juicy更是一個重要因素。Juicy的中文意思是<有料>,惲醫師的著作,密密麻麻的都是他自己的體會或發現,和一般剪剪貼貼的著作,有極大的差別。我喜歡<有料>的作者,一般<無料>的著作,我不會買,因為不想浪費錢和時間。
惲醫師對中醫的解釋,運用了很多血液動力學的概念。雖然,若只從血液動力的角度來詮釋人體和中醫中藥的關係,可能有失全貌,但是恰巧傷寒論用這種角度來詮釋,卻是相當得宜。惲醫師並不完全贊成使用傷寒論在現代人身上,他也用溫病學派,這點和我比較偏好傷寒論的立場並不完全一樣,但是誰說欽佩一個醫師就要立場完全和他一致呢? 容許差異,是進步的動力,也更能接近真理。
在惲醫師的年代,能對中西醫整合和人體的運作,有這樣如此見解,實在很不容易,這也是他令人敬佩的地方。例如,在64頁,他提到<皮膚病多為過敏,過敏乃免疫問題,係因蛋白質吃得太多……>,這些話在當時的年代,其實是很好的觀察,我十幾年前也發現有些過敏和自體免疫的患者,避開奶蛋或肉類,甚至吃全素之後,症狀就好很多。但是,十幾年之後,我接受完整的自然醫學訓練,加上自己和眾多病人的成功案例,我們可以把這些話更進一步地發揮。過敏患者的確是對食物的蛋白質過敏,但是更精確的方法,是要測出急慢性過敏原,把該食物避開,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過敏原,常常是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例如雞蛋和牛奶,但也常會出現其他的蛋白質較少的食物例如小麥甚至蔬菜水果。有些人若對某幾種蔬果過敏,光是把蛋白質類食物避開,是治不好過敏的。另外,多吃蛋白質類容易引起過敏還有兩個我的看法,第一就是肉類和奶蛋天生就是比較容易產生毒素,這些毒素可能是外加的抗生素荷爾蒙或環境污染,但也很有可能是肉類奶蛋在代謝過程中在體內所自然產生。要減少這個問題,就是要吃乾淨的蛋白質,這在目前的台灣市面,真是不容易找到。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吃太多蛋白質類食物,身體的體液容易偏向酸性,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不只是過敏,其他身體的弱點可能都因此演變成疾病。這在我的第三本書有詳細的解說。
即使是我最敬佩的美國醫學院幾位老師,我也不可能百分百認同他的所有言論。若有醫生讀者因我的推薦而去買這本書來看,我要先聲明,多讀書,是用來啟發你的思考,並不是用來照單全收的。若秉持這種心態多讀書,那就是好事,值得鼓勵。